小时候要是有人告诉我,长大后我会为了一碗“臭烘烘”的米粉魂牵梦萦、排队等上一个小时,我可能会一脸嫌弃地翻个白眼。可事实就是这么魔幻,我真香了。
说起螺螄粉,大家的第一反应通常是:“哎哟,味儿也太冲了吧?”没错,那股带点酸腐味的汤底,总让初尝者退避三舍,但一旦你迈过那道“嗅觉门槛”,它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——你从此告别清淡,甘心为它“臭”一辈子。
我第一次尝到 螺螄粉 是在大学食堂。那天阴雨绵绵,校园湿漉漉的,空气里夹着股奇怪的味道。我顺着味道找去,一家不起眼的小窗口,排了长长一队。好奇心让我也跟着排了进去,点了一碗,热气腾腾、汤底浓烈,配料丰富:酸笋、木耳、花生、腐竹、豆皮,每一样都各有性格。吃第一口的时候我还皱了皱眉,但再下一筷子……嗯?好像……也挺香的?
味觉的记忆是最深刻的。从那天起,我成了那个窗口的常客。毕业后工作搬到北方城市,一度找不到那熟悉的味道。我开始囤袋装螺螄粉,什么三养、李子柒、好欢螺都试了个遍,甚至在家里煮完后立马开窗通风,生怕邻居报警说我“化粪池爆炸”。

很多人问我:到底为啥会喜欢这玩意儿?这真的很难用语言解释,就像你问一个人为什么喜欢辣条、臭豆腐、榴莲一样。你知道它有点“重口”,可你控制不住地想念那味道带来的满足感,甚至是那种“违和”中混搭出的层次感。酸、辣、鲜、臭、麻、咸,味道像开了一场热闹的派对,却又奇妙地平衡在一碗粉里,谁能不爱?
当然,螺螄粉的“臭名远扬”并不是没有代价的。它曾经被禁入某些公共场所,也被部分乘客列为“高铁五大禁食之一”。但说实话,那些真的喜欢吃的人,是愿意冒着一切“社交风险”也要吃它的。我身边就有朋友带着螺螄粉去公司微波炉里热一碗,整个办公室瞬间沦陷成“螺狮庙”,他却一边吸粉一边一脸满足:“唉,值了!”
说到这里,我们也不能忽略螺螄粉背后的城市——柳州。这个广西的小城,因为一碗“臭粉”火遍全国,带动了当地一整个产业链。无论是线下小吃店还是线上直播带货,柳州人把家乡的味道变成了金字招牌。甚至还有人专程飞去柳州,只为了吃上一碗地道的街头螺螄粉,再带几箱回家。
更妙的是,这碗粉也在悄悄改变人们对“臭”味的看法。曾经我们避之不及的酸笋,现在变成了独特的风味记忆;曾经怕得要死的“汤底爆炸”,如今反而成了“正宗”的标志。这种转变,不只是一种味觉上的适应,更像是一种文化的认同感——我们开始理解并接受每一道地方小吃背后的个性与故事。
你说这碗粉能多红?看看网络吧,B站、抖音、小红书上,各种吃播评测、DIY教学、口味测评层出不穷,还有一大堆“螺螄粉开箱盲盒”视频。一边捂鼻子一边下单的剧情,年年都在上演。而且不只是国内,国外也有不少人尝鲜后直接爱上,甚至有留学生把它带进了海外中餐厅菜单里。
不过话说回来,螺螄粉虽然美味,但真不能天天吃(别问我怎么知道的……肠胃不太能抗住)。偶尔解解馋、满足一下灵魂的呼唤就好,毕竟再爱,也要有节制嘛。